据了解,截止到2020年10月底,城市智能交通亿级项目共有29个,交通管控占了60%以上的比例,剩下11个中,有8个是智能网联相关项目。
截至2020年10月底,智能网联千万项目总规模已经接近22亿,目前已经进入招标阶段的智能网联大型项目,只有天津、上海以及京沪高速三个项目,加起来4个多亿的投资。而且智能网联项目绝大部分分布在一线以上及省会城市,仅北上广深四地的智能网联项目投资规模就接近10亿,占比在45%左右,一线以上及省会城市以外投资规模约2亿,占比不到10%,这还是有湖州德清县亿级项目的缘故。
据了解,在中标企业中,百度稳操榜首,百度以及百度作为联合体中标的项目总额已超过7个亿;其次就是电动汽车百人会相关的企业,德清项目以及武汉项目都为百人会所成立公司中标;智能交通集成企业中,易华录、电科智能、海信网络科技也都有涉足,随着百度控股易华录旗下负责车路协同、智能网联业务的华录易云,百度在智能网联集成领域的优势会进一步扩大。
从10月份智能交通项目排行榜进行分析得知,中标的大项目为智能网联测试与智慧交通应用示范建设及自动驾驶应用体系项目,智能交通系统(交通标识建设和交通路口信号灯升级更新改造)项目,停车智能管理信息化采购项目、公安道路交通管理子系统等。此外,发现单一的智慧公交中标项目的金额不大,现在大的智能交通项目基本都是联合体,涉及到除智能公交项目外的新领域,而且这些大项目并非单单涉及公交领域,大部分涉及智慧停车、智慧道路管控、自动驾驶以及智能交通系统的智能基础设施采购等方面,智能网联示范及自动驾驶测试的大项目基本都有科技巨头涉足。
科技巨头们是如何进军交通市场?如何快速获取了的项目机会?获取项目后如何分配和交付?如何和生态伙伴合作等等?思考原因不乏有以下几点:
一是市场和资本的需求迫使这些巨头们尽快的舆论圈地。
与传统交通行业比较,他们很早就开始布局智慧交通领域,从2014年开始,百度地图与北京交管局、南昌交管局进行合作,开展数据及信息对接和融合工作,互联网企业首次走进智能交通领域开始,后续阿里、百度、华为、滴滴、腾讯陆续进入交通市场,他们为交通行业主要提供了一些基础能力,比如云计算能力、边缘计算能力、大数据能力、视频解析能力等,而应用层则主要与行业凯发k8app的合作伙伴完成服务。为了更快速进入交通市场,在面向社会大众、资本、决策领导层介绍自身业务时,必须是大家所能理解的应用层描述,他们提前进入角色以当时理解较浅的应用场景描述便开始广泛传播,此外,互联网公司的大boss们也在公开场合宣传“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场景描述,力推业务发展。借助舆论杀伤力和影响力圈地,历经五六年时间演变,获得了领导,大众和资本的信赖,最终影响了行业人。
二是遵循“政产研学用”的市场发展规律,加强与政府、行业、科研院所、高校沟通合作,助力自身发展。
一方面科技巨头们都加强与各级政府的沟通合作,因为ai、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自动驾驶、产业……这些标签迎合了当下中国地方科技发展,产业带动,招商引资的需求。所以政府将投资过亿的项目,地方的重点投资建设项目交给百度、阿里、腾讯、华为这样的科技巨头们,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决策风险——“科技巨头都干不好的事情,那些规模更小的传统智能交通企业更不行”的意识占据上风。这些微妙的心态让科技巨头们获得总包项目“轻而易举”。巨头们总包后再分配给地方,地方政府双手欢迎。实质上,这些亿元项目从崭露头角到开始浮出水面,科技巨头们便早与各级政府进行了详细的沟通合作和风险规避事项。另一方面,大部分科技巨头们也都与行业科研院所、高校、行业专家建立沟通、合作、加强互动,建立快速深入、理解行业的捷径,掌握行业最前沿、最新的发展动态,参与到行业相关标准的制定中去,对自身发展也产生了很好的助力。例如,10月29日,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与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在无锡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公安交通管理技术提升和科技创新。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对自身技术改变交通发展的自信,到发现交通行业专业上的深入,感受到了交流的重要性;另外一个是缺少专业的对接人。当交通背景的人开始不断进入这些科技巨头,互联网公司就开始有了更强烈的交流意识,有了可以具体执行这项工作的人。除此之外,行业对巨头们也有更多的期待,希望具备带动全行业科技发展的责任感,比如低成本的流量数据、实时全量数据处理能力的“算力”、数据共享机制的推动、扭转重硬轻软的发展思路、商业模式的创新、智能交通运营商的出现和打造、改变重视交通基础数据采集和质量的要求等等也间接促进交通采集产业的利好发展。
三是面对市场上已经(稳操胜券)囊括的大把的项目机会,科技巨头们事先早已布局好了规避风险的凯发k8app的解决方案
第一个方案是通过投资并购传统智能交通企业,直接拥有工程项目交付能力。百度投资华录易云;阿里云投资浩鲸科技、千方科技;平安智慧城投资中盟科技都属于这类情况。第二个方案是希望被集成,但形势所迫,执行的并不彻底。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一方面全国鼓励科技发展,政绩角度出发,社会大众需求角度出发,大都患有“科技饥渴症”,他们希望引进互联网企业,引进科技企业参与城市建设;另外,通过科技企业参与建设项目,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免责。对于生态凯发k8app的合作伙伴(行业专业公司)来说,他们希望科技巨头直接冲在市场的前面,从用户处拿到项目,然后合作、分利;此外,在生态凯发k8app的合作伙伴(行业专业公司)的业务势力区域内,如果科技巨头可以把一个5000万的项目规划成一个亿,那么伙伴就愿意主动带巨头一起市场参与进来,但这就又要考虑用户的需求,大概率还需要巨头们冲在市场前面。
四是科技巨头们加强与生态凯发k8app的合作伙伴(行业专业公司)的合作,帮助伙伴成功,体现出生态的意义
科技巨头进入智能交通市场主要依靠的是云计算、大数据等基础能力和技术,经过几年的发展,大家也都意识到了与行业专业公司合作的重要性,体现生态的意义。最近听到一个真实的案例。某传统智能交通产品厂商最近一年多与某科技巨头合作非常紧密,对他们的服务反馈非常及时,项目回款也非常及时,这在市场环境不佳的背景下难能可贵,帮助企业渡过了难关。但最近几个月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项目采购款也开始有了账期,并且账期要求逐渐接近了传统智能交通系统集成商的状况。这也充分体现了共享生态的意义,符合市场的发展规律。
五是交通市场是一个具有巨大投资潜力的市场,具有相对清晰的盈利机会,因此科技巨头才可能舍得长期、砸下巨资跟进。否则要么就是市场跟随战略,要么就是重新业务定位,毕竟智慧交通是撬动智慧城市的最大、也是基本的杠杆。
一方面是巨头们的品牌、资金、资源各方面条件相对都比较优越,更多的精英人才聚集在此。意思就是说巨头们的薪资体系普遍比传统智能交通企业高,其业务运营成本也会高很多。在市场进入初期。会经常看到某科技公司又翻倍薪水挖了业内精英人才某某的信息,有了这些精英,巨头们将交通里的绝大部分问题都会做好,而且也都会改观毋庸置疑。另一方面,过去两年,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压力比较大,尽管是新开辟的市场领域,但科技巨头们对合同订单的诉求仍然非常迫切,实际上在经过最初一年的喧嚣之后,科技公司中谈的最多的就是市场规模、细分市场切入点、盈利点、盈利模式、盈利能力的话题。因为城市智能交通市场一年投资规模大约500亿,落到公司可能分到的份额则小的多了,如果市场一年投资上千亿,市场才更有吸引力,企业也才更敢去投入。
看完以上阐述,你会发现,无论如何运作,这都是资本的故事,都是要遵守市场规律,遵守事物发展规律。